对中概股而言,现阶段优先考虑的上市地仍将是港股

来源:证券时报网 | 2020-06-16 12:35:00 |

在《创业板改革落地,有助于重塑在境内外上市的中国股票投资格局》一文中,我提出对有可能寻求二次上市或再上市的中概股而言,相比A股市场,预计其出于境外融资需要、行业受监管情况、VIE结构上市便利度等各方面考虑,现阶段优先考虑的上市地仍将是港股。

对于市值较大的中概股来说,在香港第二上市比较便捷;而对于中小市值的中概股来说,如有需要,更可能的选项则是从美国私有化退市然后再在香港重新上市。根据港交所2018年的上市新规,满足以下条件的中概股,可以申请在香港寻求第二上市:已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或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主要市场上市;公司成立超过两年,且在其第一上市市场中具有良好的合规记录;属于新经济板块;市值不小于400亿港元,或市值不小于100亿港元且年度收入不小于10亿港元。除此之外,对上市历史、公司章程里对投资者的保护条款等方面,也有一些细节上的要求。这也决定了中概股的回归将是逐步的过程和长期的故事,而不会是迅速退潮褪色的热话,更不会对香港市场的流动性带来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香港市场锐意进取,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港交所、香港证监会、恒指公司乃至内地交易所和监管机构共同努力、全力配合下,打出了一套稳健而漂亮的组合拳,以进一步拥抱新经济。可以说,中概股选择在港上市,可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具体来讲,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三个章节,首次允许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采用个人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来港初次上市或第二上市

港股通与南下资金助力: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已明确同股不同权香港上市公司首次纳入互联互通机制下港股通的条件,自2019年10月28日起施行。

恒生指数纳入更多新经济成分:2020年5月,恒生指数公司宣布对恒生指数系列进行优化调整,将纳入同股不同权公司以及第二上市公司。

港交所改革步伐并未停歇:港交所正就法团实体不同投票权架构、缩短新股上市的招股结算周期、将二级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向一级市场推动的“新股通”等议题进一步展开咨询。

自上市新规实施以来,84家新经济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共募集3023亿港元,占同期香港整个新股市场总融资额的50.8%,新经济公司融资额在香港新股市场融资额中的占比已从上市新规实行之前的15.2%(2016年)、34.6%(2017年)大幅提升。新经济公司对港股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的贡献不断增长,从2017年起新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对港股日成交额的贡献,从2017年的4.1%增长至2019年的15.4%,新经济公司为港股市场带来新动能。

今年迄今为止,港交所IPO筹资总额在六年来首次未曾位列全球交易所前三名。中概股陆续回归,有望给港股一级市场的表现提供支持。同时有望进一步推高港股二级市场的增长潜力与估值水平、提升港股的交易量与多样性。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上市当日在港融资额仅占港股总市值的0.3%,但其交易量在最近90天内却占港股市场总交易量的3%-4%之多。

受惠于恒生指数的优化、港交所上市新规以及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新经济公司在香港市场的市值占比在过去2年内已经由23%上升至26%;预计这一比例有望在未来5年间进一步上升到30%至35%。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